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音樂社會學
Sociology of Music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李明璁 
課號
Soc2013 
課程識別碼
305 620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8,9,10(15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普101 
備註
兼通識A5*。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0人
外系人數限制:8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2Soc2013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選修兼全校通識課
2017年春/夏 授課教師:李明璁
時間:週一15:30—18:20 場所:普通101大教室

音樂不僅只是一個研究對象:它是體認世界的一條途徑……
音樂,作為一種「有組織的噪音」(organisation du bruit)…
經由它我們可以聽到構成社會的各種震動與符號的音波。
Jacques Attali, 1977

音樂是個人私密的聆聽,也是社會集體的吟唱;音樂是愉悅的生活經驗,也是逾越的生命想像。音樂之所以富含意義,除了創作者要「寫下」、奏唱者能「演出」、以及聆聽者有「聽進」;也更因為,音樂的產製、流通、消費、再現乃至認同,都是持續而動態的社會過程(social process):包括社會結構與個人行動的辨證、情境與互動的連結。

從巴哈到嘻哈,每個「當代」的音樂,都是人們過去情感與未來展望的匯流。我們聆聽感受它們、談論詮釋它們,因而跨越有限時空,形成豐厚的文化表現與社會認同。由此,這門課想探討的是:音樂的社會型構(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usic)、音樂與時代變遷、音樂與文化經濟、音樂與科技使用、音樂與認同政治,等等議題。 

課程目標
聲/音研究大師Murray Schafer曾語重心長提醒我們:「耳朵沒有塞子,注定會一直聽著;但這並不表示,我們有雙開放的耳朵。」我期待前來修課(或旁聽)的同學,與其說得擁有哪種專業音樂技能或什麼特殊聆賞「品味」,重點更在於:你必須讓耳朵持續不斷地再打開一點,從而讓身體乃至心智都愈加開放。在這趟旅程中,我們一起感受並思索跨時空、跨類型的音樂,如何與複雜的人類社會,緊密交織、相互推進。 
課程要求
學習評量由三份個人作業、隨堂小考與一次期末考決定(各佔學期總成績之20%)。每份作業請分別在以下規定時間前,以PDF檔自行上傳至Ceiba本課程作業區。遲交須有正當理由且需先取得老師同意。

作業一:請參閱讀本後,自行選取一個自然環境或人為地點、場所或社會活動情境,進行其中音景(soundscape)的聆聽、體驗和考察,並寫成報告。或者,你也可以尋找一個過去曾經存在而如今已消失的音景,如某個結束營業的表演場所或唱片行,或者某次獨特的音樂活動等,對它進行脈絡耙梳(透過報導或訪談等史料搜集),寫成報告。繳交時限:4月10日午前(3000字以上)。

參考書目:
何東洪等(2015)《造音翻土: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》,遠足。
李志銘(2013)《單聲道:城市的聲音與記憶》,聯經。
李百文(2016)《土地的聲音》,時報。
李明璁等(2016)《台北秘密音樂場所》,大塊。
李明璁等(2016)《耳朵的棲息與散步》,大塊。
范欽慧(2015)《搶救寂靜》,遠流。
羅悅全等(2000)《秘密基地:台北的音樂版圖》,商周。

作業二:請選擇一張你喜歡的音樂專輯,國別、時代與類型皆不限,但必須是完整的一張唱片專輯(EP迷你專輯亦可,但單曲不行),並說服至少兩位鮮少或討厭此音樂的親友嘗試聆聽。記錄下他們的心得分享(甚或爭論)內容,並討論造成個人差異感受的社會因素,如世代、族群、性別、階級、城鄉或文化差異等。繳交時限:5月29日午前(3000字以上)。

作業三:請選擇一張2000年之前發行的「泛華語」唱片專輯,可以是國語、台語、客語、原住民各族語或粵語等,針對此文本及其脈絡(text and its context)做一個完整的分析(不是單純的聆聽心得感想文),包括專輯概念、詞曲內容、呈現形式等,以及與該專輯相關之政治經濟、社會文化、科技、人物等相關連結討論。繳交時限:6月19日午前(3000字以上,不含參考附錄)。

參考書目:
馬世芳、葉雲平等(2009)《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:1975-2005》,時報。
李明璁等(2015)《時代迴音: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》,大塊。
李明璁等(2015)《樂進未來: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》,大塊。

隨堂考與期末考:我們會不定時在課中舉辦隨堂小考,沒有太過刁鑽的提問,但期待你能在答題的過程中更具體地連結所學。除此之外,這堂課也會舉辦期末考試,出題範圍為整學期的授課內容。
舉辦時間:6月19日 15:30—18:20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Jacques Attalic(1995)《噪音:音樂的政治經濟學》,時報。
Andy Bennett(2004)《流行音樂的文化》,書林。
David Byrne(2015)《製造音樂》,行人。
Simon Frith等著(2005)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,商周。
Brian Longhurst (2007)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. Polity.

有關台灣流行音樂之延伸閱讀參考書目,亦請見《時代迴音》之附錄。 
參考書目
Jacques Attalic(1995)《噪音:音樂的政治經濟學》,時報。
Andy Bennett(2004)《流行音樂的文化》,書林。
David Byrne(2015)《製造音樂》,行人。
Simon Frith等著(2005)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,商周。
Brian Longhurst (2007)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. Polity.

有關台灣流行音樂之延伸閱讀參考書目,亦請見《時代迴音》之附錄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2/27  二二八紀念日,停課 
第3週
3/06  重新聽見:音/響/聲/樂的社會學想像 
第4週
3/13  紀錄片討論:《跳舞時代》 (台灣,2003,110min.) 
第5週
3/20  音樂理性化:從韋伯的除魅到巴哈的對位 
第6週
3/27  音樂「天才」的社會條件:從宮廷樂師到獨立藝術家 
第7週
4/03  春假,停課 
第8週
4/10  從商業化到工業化:音樂的科技、消費與再現 
第9週
4/17  流行音樂的社會意義:從批判文化工業到賦權文化消費 
第10週
4/24  離散移民的哀歌與福音:從藍調到爵士樂 
第11週
5/01  電影討論:The Boat that Rocked(England,2009, 116min) 
第12週
5/08  反文化與搖滾神話:建構和解構 
第13週
5/15  音樂的跨越與界限:以嘻哈Hip Hop為例 
第14週
5/22  音樂作為性別展演:從厭女(misogyny)到跨性 
第15週
5/29  端午節彈性放假,停課 
第16週
6/05  解放vs.治理的感官政治:從藥物使用到電音銳舞 
第17週
6/12  流行音樂與東亞社會變遷 
第18週
6/19  期末考